惊雷之后的废墟:一场舆论胜利的反噬

2025 年 7 月 31 日 星期四
3
1

惊雷之后的废墟:一场舆论胜利的反噬

之前有观点说,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出名三分钟。但是像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这样可以反复出现的热点,第一次出现有如一声惊雷,第二次却成一片废墟。

惊雷之后的废墟

惊雷之后的废墟

舆论的叙事

这件事情发生于2023年,实不相瞒我当时还发了朋友圈声援,可惜现在不知为何找不到历史的痕迹了。当时没有太重视证据,但是由于推送里有书面的道歉书与录音证据,还有同学作证,信度看起来还是比较高的,同时在各个平台也出现了关于男方在高中阶段的种种劣迹做佐证。当时恰逢武汉大学校庆,舆论压力巨大,于是迅速作出反应,在2023年10月13日给予男方“记过处分”,理由是其“存在不雅行为,有损大学生形象” 。

而男方母亲始终坚称男方仅仅是瘙痒,而非不雅行为,不过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会信罢了。

声浪的反转

最近舆论反转则是因为经开区法院的一纸判决,我们才注意到在舆论尘埃落定后发生的故事。

在武汉大学在官方层面作出记过处分后,可以说女方和男方在学校这一层面上的斗争算是告一段落,毕竟要在武汉大学读书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女方最初的核心诉求——男方不得保研——也没有真正落实,一年处分期过后,有关保研的事也会很难说。于是女方在毕业拿到双证后就利剑出鞘,剑指男方,向经开区法院起诉,要求男方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

毫无疑问,这种引发重大舆情事件的案件都可以说在“四类案件”名单里住下了,结果也是轻轻松松延长7个月审限,又经审委会讨论,前几天才出判决结果。

等待判决结果总是煎熬的,女方在审理期间想1. 追加武汉大学为共同被告;2. 准备起诉B站博主;3. 提起了刑事自诉;4. 向审判长发信息试图干扰裁判;5. 网络公开全部证据材料。(以上是我根据网络信息做出的推测,不一定完全贴合真实情况,如果有不同意见以您为主),可惜败诉以及舆论的风暴打乱了这一切。

判决的细节

再看女方主动公开的一审判决书其中可以找到之前没有提及到的细节,大致看出裁判的要旨。

在证据认定方面,首先女方提供的录音证据有裁剪、道歉书内容前后矛盾(开始说是偷拍,后来说是做了下流的事),不能完全对应,在证据真实性方面存在瑕疵,需要其他证据补强。案外人——即最初推送提到的可以作证的同学——也以在公安机关陈述为准。由于原告需要承担举证责任,这样的证明力度显然力有不逮。

同时也可以看到法院的判断逻辑,首先判断了是不是与性有关的行为,法院认为尽管原告拍了横跨1小时的5段视频,但视频里只能看到被告手放在大腿中间,有“轻微且不规律的动作”,况且被告有特应性皮炎的皮肤病史,不足以证明当时是“自慰”。其次法院详细复盘了当时写道歉的录音。女方基本上在主导地位,言辞激烈,而男方相对弱势,并且最开始说的是“拍了你”,在女方否定后,才改成“做了下流的事” 。也与男方在警察局的“只想赶快离开,息事宁人”陈述相印证。法院实际上认为该道歉并非男方真实的意思表示。

第二个要件是是否针对特定对象,如果针对不特定对象,更好的方法是通过《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而非民事诉讼。法院从三个角度解释。1. 环境是开放的;2. 双方无交流;3. 行为是隐蔽的。无法体现出是故意要让女方觉察的意图,没有针对原告。

By the way,按照这个逻辑,其实在公共场合故意裸露,比如说露阴癖或者是在公共场合使用小玩具,只要不针对特定对象,也并不会有被诉性骚扰之虞,虽然我乍一看不太能接受,但是想了想实际的案例,好像也比较符合现实逻辑,性骚扰方面还有许多要厘清啊。

何以至此

毋庸置疑,双方都在舆论战争中受害,发动舆论或许容易,操纵它却几乎不可能。裹挟舆论上胜利者的煌煌之威在法律判决前折戟,舆论的反噬远比想象的要大。

然后再试图理解舆论的反噬。原告在已经通过舆论和校方处分“赢”了一轮的情况下,选择继续追击,发起法律诉讼。当她的主动的进攻者形象在法庭上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她的公众形象就从一个“维权斗士”坍缩为了“执意滥诉的诬告者”。公众感觉被愚弄和背叛了,反噬自然是加倍的。

同时,女方在事件之外的行为也可以说引起了舆论的不安,她选择了咄咄逼人的诉讼,同时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展示出了强大的攻击性,要让网友一并感受她过去两年的痛苦,这些行为暴露出的已经不是一个可能“搞错了”的普通人,而是一个在目的无法达成后,试图用尽一切盘外招去毁灭对方的偏执者。辉煌一刻谁都有,别把辉煌当永久。

如果由男方起诉,女方的表现或许也不会如这般疯狂,或许舆论的声浪也会更小一些,未可知。

应该怎么做?

好吧,可以分分情况。

旁观者

如果是旁观者,首先要悬置判断。人心中的同情与正义感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不容被人利用,当舆论场上只有一种声音,要保持关注,克制协助。

其次是老生常谈的区分事实与叙事,也要关注事实的真实性,不能立场先行,践踏真相。同时一定不能参与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最近已经看到组团辱骂负责武汉大学微博的同学了,实在是无妄之灾。

受害者

如果觉得自己是受害者,首选官方途径,而非舆论。如果是学生,官方途径不一定等于学校途径。第一时间固定证据,报警、报告学校或公司,让事件进入一个有规则可循的正式流程里。

其次,把舆论当作最后武器。即使要诉诸舆论,目的也应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毁灭对方”。一旦开启舆论战争,不但很难再和对方和解,也会引起相关单位的不满,故事可能会走向不可预测乃至不可收拾的结局。

最后是让证据说话,而不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道德模范。现在大家也基本接受了“不完美受害人”,完美的伪装虽然会招来大家的同情,但是当瑕疵被对手抓住时,就有可能引来舆论的反噬。

被指控者

冷静,不要在压力下做任何事,比如说写“道歉信”。那封道歉信可谓女方诉讼中最核心的证据之一,尽管法庭最终认可了其形成的过程有问题 ,但攻防惊险自不待言。强奸犯罪的嫌疑人庭外和解的和解书往往会成为犯罪事实的佐证材料,如果自身坦坦荡荡,不要因为想要息事宁人就做出虚假承诺,法庭之上禁反言。

其他的就是收集证据,坚定对法律的信心,就是这样。

希望这件事不要影响大家之后的维权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 Loading...
  • Loading...
  • Loading...
  • Loading...
  • Loading...